政策法规
审计报告6大常见问题,如何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发布时间:2024-05-31
  |  
阅读量:
字号:
A+ A- A

审计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计划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的书面文件。每年审计都有企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反反复复修改,弄得审计人员很是烧脑,到底哪些原因会导致审计报告出现问题呢?

01

审计报告6大常见问题

1. 基本情况介绍过于具体

在介绍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时过于细致,管理体制详细到所属单位名称一一罗列、收支情况详细到二级以下会计科目,资产情况详细到资产大类等等,可利用的信息不多,主题不够明确。

2. 审计评价不够准确

有些内审部门出于规避审计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搞好关系等因素,评价往往或“过”或“不及”“过”就是超出审计职权、审计范围进行评价,进行一些无审计证据支持的评价“不及”就是在评价上只说成绩,不说问题

3. 问题表述简单堆砌

有些审计报告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梳理归类或没有进行科学的梳理归类,只是对问题进行“流水账”式的罗列,一份报告能列出几十个问题,内容庞杂、条理不清,轻重点不分,让人难以看出头绪。还有,问题定性和归类不够准确。主要表现在问题定性不明确,用现象或结果代替对问题的定性,没有把问题实质揭示出来;问题定性与事实描述不符;定性依据不充分;因定性不准确,导致归类不准确等。

4. 经济责任审计中对离任者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界定不清晰、评价不客观

经济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和责任落实,尤其是对问题发生的时间跨度超出离任者任职期间的,应明确任期内的问题金额和截至审计日的问题金额。虽然按照规定对离任者重点审计区间是近三年,但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及对其评价不能仅限于近三年,而应当是整个任职期间,对重大问题要进行追溯和延伸

5. 审计建议不够明确

提出的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操作性,经常出现诸如“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缺乏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6. 报告整体繁琐冗长

有的报告语言不简洁、拖泥带水、前后重复。有的报告各部分详略不得当,平分秋色,甚至喧宾夺主,造成报告冗长,动辙十几页甚至几十页。

02

如何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要解决审计报告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不断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 要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

审计报告虽不作为法律文书,但其具有很强的严肃性、规范性。内部审计人员应认真领会和掌握这些具体规定,尤其要注意审计评价的客观性、问题定性及处理处罚依据的充分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要对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审计数据、引用的每一条法律法规进行认真审核,确保准确无误

2. 保持独立的审计地位

在撰写审计报告时,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为权力、人情、利益所左右,不掺杂个人感情。不要因过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接受程度而文过饰非,夸大被审计单位的成绩,回避被审计单位的问题;更不得隐瞒、截留审计问题。

3. 加大审核把关力度

坚持对审计报告实行三级审理,明确各级审计人员的责任和标准。既要把好法律政策关、又要把好文字关。

4. 改进审计报告模式

审计的主要职责是揭露和反映问题。审计报告应紧紧围绕这一主旨进行改进。应精简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精简审计评价内容;增强审计报告的直观性。同时,制作审计报告模板或编写审计报告范例,使于审计报告的统一和规范。

5. 努力提高能力素质

审计报告质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问题。要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系统思维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等,避免因语言表达失误而影响审计报告质量。